減少遺憾 敏銳憂鬱症問題

 

註:本文為報導、並非醫療評估或治療指導,若有身心健康疑問,請仍需與專業人士討論。


【邱國榮採訪報導】在朋友眼中是個好公義、關心社會的一位基督徒青年,於上個月中旬疑似因憂鬱症自殺身亡,消息震驚了北台灣同樣關心社會公義的基督徒圈子。主流出版社社長鄭超睿(長老教會會友)投稿基督教網路媒體悼念死者,文中也呼籲教會界不應該論斷基督徒自殺是否下地獄,而是要正確地認識憂鬱症。精神科醫師表示,憂鬱症患者當中有15%最後死於自殺,憂鬱症是自殺的最重要危險因子。

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方勇駿受訪指出,憂鬱症的症狀之一就是自殺意念或企圖,自殺死亡者當中至少有50%患有憂鬱症,而憂鬱症患者當中有15%最後死於自殺。他說,憂鬱症是自殺的最重要危險因子。


憂鬱症有多重病因,方勇駿表示,主要是遺傳、神經內分泌、大腦退化等「生物性病因」,其次是壓力、人際關係等「心理/社會性病因」,而生物性病因是根本的病因,心理及社會性病因則扮演促使發病的角色,也就是說,即使沒有心理及社會性病因,憂鬱症仍可因為生物性病因而發生。生物性病因無法預防,各種各樣的健康食品、補品都被證實預防無效,但是在發病之後使用具有療效的抗憂鬱藥物進行長期的「維持性治療」,確實可以有效減少憂鬱症的復發;另外,規律運動也被多數專家認定有助於減輕憂鬱症狀。


雖無法預防,但還是有預防的策略。一般來講,都著重在心裡/社會性病因,重點是「覺察」跟「減壓」。覺察有兩層面,一是覺察自己的情緒,二是覺察自己的想法;當覺察到自己有負面想法及低落情緒時,透過改變或停止負面的想法,可以舒緩低落的情緒。至於減壓,就是不要讓壓力超過自己能負荷的範圍,例如,適度的休息、把克服不了的問題放一邊去、製造讓自己開心的機會、尋求親友或專業人員的傾聽與支持。


方勇駿表示,臨床上最常見的是鬱症、持續性憂鬱症、經前情緒障礙症。憂鬱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,若能同時進行心理治療則整體療效會更好。藥物治療必須由精神科醫師開立,心理治療則可以由精神科醫師、心理師或其他受過訓練認證的社工師、護理師等專業人員來提供服務。


「憂鬱不一定會寫在臉上,因此沒有人可以完全辨識出身邊親友的憂鬱問題。」方勇駿提醒,一旦發現身邊親友出現持續數周或數月的情緒低落、茶不思飯不想、活力衰退、負面思考時,可以主動關心他們,並且陪伴他們就醫;就醫不等於有病,就醫的主要目的是諮詢,是否生病、是否需要治療,就交給精神科醫師來辨別。


鄭超睿在悼念死者的文中提醒,相信還有不少面臨情緒掙扎的基督徒;而論斷基督徒自殺是否下地獄,這凸顯出對憂鬱症不了解,不清楚憂鬱症的殺傷力;也呼籲教會界用更多的心力去了解憂鬱症及相關議題,回應陷入靈命低潮的肢體。


新聞網址:https://tcnn.org.tw/archives/37187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