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威權時代的結束

 



李登輝總統在 1988 年因蔣經國先生突然病故,倉促之際依憲法接任總統,但由於 李登輝總統的正統性是建立在蔣經國生前的圈定,當時盛傳,若是蔣經國先生可以多活 幾年的話,他是否會繼續挑選李登輝為副手還是個大疑問。因此在李登輝初得政權的前 幾年,較之後來小心謹慎得多。


  1988 到 1996 年之間,是李登輝還不是直接民選總統前的任期,這段期間,歷經 老代表的全部退職、修憲、以及 1996 年的首次民選總統,台灣穩定地朝向一個被世界 肯定的民主道路上邁進,李總統也被一些國外媒體倍加推崇,因此,他能夠在首次的民 選總統大選中,以過半數的優勢當選,並不是件令人意外的事情。但台灣的民主並不是 因為個人的改革就可以萌芽的,而是許多在許多示威遊行以及反對黨的競爭之下的必然 產物,將民主歸功於少數一兩個人,顯然有太簡化歷史傾向。


  96 年的李登輝,說話比以前大聲,個性也變得比較不好溝通,記憶及判斷力也變 差了,手下有很多人經常在猜測他的想法,甚至有不同的詮釋。李總統似乎也難逃古代 君王晚節不保的鐵律。在台灣黑金政治日漸猖獗的情況下,身為總統的李登輝似乎很難 逃脫干係,連帶使其民間聲望大跌,最後他推薦的繼任人選也被人民所拒絕。


  李登輝的卸任,代表的是一個後威權時代的結束。民主政治下的總統,本應該是人 民之公僕,既不必為之君,也無須為之師。總統不是道德倫理的統率。從基督教的眼光 來看,總統也是罪人,絕對地權力之下,若沒有好的制衡的話,很難不陷入墮落。即使 聰明絕頂如所羅門王,晚年不僅疏於政務,信仰也被女色、偶像所離間。


  如果說民主政治是當代比較好的制度,想必其中也有神的心意在。神希望他的子民 能夠去參予、關心,祂不可能也不願意把所選出來的總統直接監管,而不期待人與神一 起同工。民主政治是一種生活方式,它絕非不必代價突然就可以被賜與的。在主後兩千 年的今天,台灣終於可以用選票的方法讓一個長期壟斷政權的政黨下台,可以直呼「阿 扁總統」這樣的暱稱,這些都代表了台灣的民主政治逐步地在邁向成熟的道路,不過台 灣的民主需要我們更多的關心與禱告。願上帝保守台灣!


發表於:信望愛網站

留言